俄共主席久加诺夫文章: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最重
发布时间:2021-03-07 点击数:
参考消息网3月5日报道 俄罗斯《真理报》3月4日发表题为《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最重要秘诀——善于向历史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文章,作者为俄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哲学博士根纳季·久加诺夫。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带领中国人民从旧中国的积贫积弱走向新中国的伟大复兴,并且对全世界也有伟大的贡献。其秘诀在于掌握先进的理论;并能够向历史和人民群众学习。全文摘编如下:
世界之美丽与雄浑,在于其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多样性。对于拥有众多勤劳人民、特殊地理位置、数千年独特历史的广袤而强盛的中国而言,同样如此。所以,在这里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丧失本国特色。发轫于欧洲、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证明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引领中国实现伟大跨越
新社会制度的构建充满未知。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只能部分借鉴苏联经验。在那个历史年代,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造方案付诸实施的孤例。
在社会主义的推进当中,很多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在没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摸索前行。理论依据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中国人民数百年来积极的经验加以弥补。弥足珍贵的经验,曾不止一次充当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当然,这样的道路不可能而且注定不会是无难关、少失败的坦途。但中共总是能够化险为夷,实现既定目标。自它创建以来便是如此。
中国的共产党人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正是他们最了解、最清楚自己的国家,深切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他们绝对是正确的。中共如今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政治组织,拥有逾9000万党员,对全球进程的影响举足轻重。
在打击国内反动派和境外帝国主义分子的艰难考验年代,很多外国观察家都以为,这个志存高远却人数不多的政党毫无存活、取胜的机会。但他们又一次看走眼了。中国共产党人做对了,他们解放并复兴了自己的国家。
的确,复兴之路并不容易,即便在战后的最初几年获得过苏联的大量经济援助。中共有勇气承认个别错误,并找到了正确道路。动员全党、引领党员攀登新的历史高峰,需要中共领导人表现出极大的勇敢与毅力。以人民群众为依托,推行政治改革与对外开放,中共得以令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满目疮痍到如今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条道路上,巨大而危险的诱惑会不时出现。过度痴迷市场经济模式令一些国家放弃社会主义、走上了资本主义老路。但中共并未如此。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睿智不能不令人钦佩。他们并未被“自由资本主义风潮”冲昏头脑,没有放弃社会主义建设。若是在中国推行轻率的改革与“休克疗法”,后果较之苏联可能更难预料。邓小平及时洞察了苏联改革与东欧破坏性“变革”的危险性。
我突然想起一句中国俗语,即“摸着石头过河”。非常重要的是,深受民众信任的中共领导人,一直以上述原则为出发点,引领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不断前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领导的党中央在作出任何决策之前,都要经过仔细的分析,并对可能产生的影响展开深入研究。
目前,低估中国的还大有人在。他们不相信中国人民所拥有的巨大创造力,不承认中共具备夯实自身领导角色、引领社会实现新的伟大跨越的能力。他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论据,从美国及北约的军事实力无人能够超越,到美元的金融威力睥睨所有军队和任何经济体,而美元的发行中心正是美国。
但中共精通历史。它知道国际霸权追逐者的宿命。社会主义理念的拥护者完全有机会见证现代帝国主义分子的全球化方案的崩盘。
在其前行道路上,有全球数以亿计的人民群众的远大理想,有人类美好未来的崇高形象,有马列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公平仁爱社会的形象,有中共领导层对依托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无比执着。
“人民至上”原则贯彻始终
中国共产党的经验证明,20世纪末社会主义的失利并不是各种反共产主义者喜欢说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计划的失败”。中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政治组织。它确保了中国的快速发展,让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旗舰。这是因为,首先,中共掌握先进的理论;其次,它能够向历史和人民群众学习。
中国共产党的现任领导层是坚定不移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恪守革命理想信念的典范。在中共领导下,中国人民有能力应对时代的一切挑战,沿着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前进。一个伟大国家的未来掌握在可靠领导者的手中。如今,许多国家的人民对中国越来越信任。
中共在国内保持崇高地位的主要因素在于贴近群众。与此相对应的是“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等原则。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中国领导人所说的方针在实践中一直得到贯彻执行。中共一直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中共立足于人民,为人民谋福祉。得益于这一点,中国避免了很多大国遭遇的诸多问题,其中首先是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问题。正是这个问题,而不是新冠疫情,不久前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引起大规模的激烈抗议活动。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彻底消除极端贫困,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是“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领导人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其他级别的相关官员也做出了类似的承诺。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的减贫行动变得更加有效。综合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减贫措施涵盖了广泛的领域。这包括收入水平的总体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的提供以及卫生、教育和文化领域公共服务的增长。
中央和地方政府将减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专门计划。实际扶贫成果证明了采取的一整套措施是有效的。40年间,中国让7亿多人摆脱贫困,为全球减贫作出了主要贡献。该国提前实现了联合国确定的千年发展目标。
中共作出四个重大贡献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不容置疑。中共为达到这些高度所起的作用也显而易见。但在中共建党百年之际,不能不强调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在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全世界和平进行的斗争中占据的特殊地位。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当时,全球人口接近20亿,其中约四分之一生活在中国。争取亿万中国人的民心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共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它在抗战中战胜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将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意味着全球四分之一的人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这是中共对推进国际社会主义事业所作出的第一个重大贡献。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中共提出了结合本国特色的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在改革期间取得了伟大成就,近40年来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从而为未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中共对推进国际社会主义事业所作出的第二个重大贡献。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步履维艰的年代,即苏联解体、资本主义在其境内复辟的年代,社会主义的众多意识形态反对者弹冠相庆。但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在那个非常时期,中国不但挺住了,还接过了从兄弟般的苏共手中掉落的旗帜,成为通往共产主义社会道路上的领导者。这是中共对国际社会主义事业所作出的第三个重大贡献。
目前,中国正在迈向社会进步的新高度,共产党在其中的作用也进一步提升。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共接下来的成就。同时,当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起爱好和平和创造性的大型倡议。这是中共对正在我们眼前建立的社会主义事业所作出的第四个重大贡献。
中国指明世界发展方向
这同时也是对全人类发展,对和平与进步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共在其历史的开端为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编织了过上更好生活的梦想,并成功让亿万中国人走上实现它的道路。
中共大力推动了对德国法西斯的胜利。它在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上牵制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兵力,使他们无法开辟针对苏联的远东战线。在争取中国自由独立的残酷战争中,中共以战场和后方的无数牺牲为代价,粉碎了日本的侵略计划,即打造旨在奴役亚洲各民族的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
改革开放时期,中共依靠聪明能干的中国人民建成了高效的、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目前,中国在地铁和摩天大楼建设方面保持着数一数二的地位,但中共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发展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上。2019年,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进展顺利。5年前,第一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今天已有55颗北斗卫星在轨。2018年,中国的太空发射数量世界第一。到2022年,该国将出现自己的空间站。
所有这些成就都是由高度的整体科技水平保证的。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2019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首次拔得头筹。中国企业和高校在这个指标上超过美国。自《专利合作条约》生效时起,美国在该领域整整领先了40年。
在尖锐的国际资本主义危机之下,中国的经济成就对全人类发展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在21世纪初的经济紊乱期,正是中国经济成为了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中共领导下建立的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机制,为防止危机进程扩大到其他许多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在系统性资本主义危机持续的情况下,也是得益于中国经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才没有倒下。
如今,中国不仅成功帮助世界克服经济危机,还为其指明了未来重要的战略方向。我深信,中共制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是基于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历史使命的理念和价值观。
这个构想并非单纯的国家计划,而是属于全体进步人类,以推动他们走可持续发展与和平共处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便是建立繁荣公正世界的具体步骤。
俄共十分重视巩固与中共的友谊与合作。
我们与日俱增的党际合作,使俄共党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这大大提高了党内同志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我相信,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将要求深化这种接触,使其更加密切和广泛。
上一篇:外媒关注:中国捍卫主权利益绝不动摇
下一篇:德媒评述:中国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向前看